常见问题

1. 什么是IMMC或IM²C?

答:IMMC或IM²C代表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Modeling Challenge,即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是一个面向全球中学生的以团队为参赛单位的新型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由联合创办人(Co-founder, Co-sponsor)美国数学与应用联合会(COMAP)和香港儒莲教科文机构(NeoUnion)于2014年在波士顿创办。

IMMC的宗旨是推广数学建模教育,增强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中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每支参赛队伍通过团队协作就一个来自现实世界的开放性课题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并将成果演绎为一篇数学建模研究论文。首届IMMC于2015年举行,首届国际颁奖典礼在香港大学举办,之后每年的国际颁奖典礼在世界不同城市举办。中华区IMMC及中华峰会暨颁奖典礼,每年在香港举办。

2. IMMC有什么特点?

答:首先,不同于体育锦标赛式的单人考试赛,IMMC强调团队协作,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科研过程,项目题目没有标准答案;第二,最重要的是,IMMC采取诚信制(honor system),模拟成年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伦理和制度,不是在固定场所、考官监督下的标准答案式闭卷考试,而是开放式、原创性、自由探索的研究实践。

对于命题论文赛,团队成员在有强度的集中时间内(96小时或120小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从而深刻体验科研过程中创造与发现的真谛;对于自选问题赛,团队成员需要独立自主地发现现实世界的问题,并定义和阐明该问题,从而深刻体验发现有意义的问题是创造性科研的前提,同时还要创造性地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IMMC追求普惠与共享的教育价值。通过参加竞赛,各地、各校的参赛团队既独立研究,完成数学建模论文,又能够有机会跨校、跨地区、跨国度同台切磋,互相交流和学习。

3. IMMC能给参赛同学带来什么?

答:其实,这样问题的背后关心的是IMMC对同学学习和生涯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帮助。IMMC作为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在成立之初即明确自己的宗旨和初心是推动数学建模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IMMC不与任何短期与功利性目标挂钩,竞赛活动坚持普惠共享、公平公正及非牟利原则。升入大学是同学们自然而然的成长,相对而言,IMMC更注重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个人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数学建模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坚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准备,再通过四到五天竞赛期间的全身心投入,同学自身对于科学探索的方式方法可以有个基本而深刻的体验;

而IMMC课题的开放性、多样性以及应用性也有助于同学认清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开放式和没有标准答案的竞赛形式更有别于当前其他的考试式竞赛模式,能更多地发挥同学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展现个人的创意和才干。通过IMMC数学建模活动不仅为学生的大学选科和学术方向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和创业发展创造价值。

在IMMC平台的历练使得参加者在中学阶段即自觉培养和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自信在建模、算法、计算以及基于项目的团队合作方面足具优势,这将为跨学科应用及创新打下基础,对中学生的大学方向选择及未来生涯发展有极大帮助。

例如,IMMC推动实施的创新先导计划(Advanced Innovation Program-AIP)为已经升入大学的IMMC往届获奖者提供参加“真刀真枪”的产业项目的工作实习,从企业和学生的反馈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本人都获益良多。IMMC通过竞赛活动、延伸教学及创新先导计划,围绕培养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和科技创新关键能力,为STEM教育与生涯发展搭建阶梯和桥梁,引领师生体验数学建模的意义,体验它与中学学习、大学学习,与未来就业、创业的息息相关。

4. 什么是诚信赛制?

答:IM²C所实行的诚信赛制,也就是学术诚信制(academic honor code, or honor system),其所遵循的规范既有大学和科研学术界所普遍奉行的伦理规范与行为准则,例如,诚实、正直、不造假、不抄袭、不假手他人,等等,也有在IM²C“竞赛指引与规则”中所规定的细则。

诚信赛制是基于对参赛师生的普遍信任,在信任与自觉的基础上大家能够共建共享一个学术的共同体。为庄重和严肃起见,在连同论文一起提交的控制表中,参赛师生会被要求签署遵守竞赛规则的誓言。对于被发现或经举报属实的违反诚信赛制的行为,将导致团队成员(包括指导教师)被取消参赛(或参赛指导)资格、取消奖项,甚至被处以相当期限的禁赛。

5. 自主选题的论文可以使用其他竞赛的论文吗?

答:IM²C不接受任何曾经公开发表过或参加过其他竞赛的论文,这条规则与学术界不接受一稿多投的原则是一致的。

自主选题的论文应该基于参赛团队自主发现的现实问题,或者自主分析定义的已被关注过的现实问题,该论文必须是参赛团队对该问题的新的研究与创作;自主选题论文可以是基于平时课堂或科技实践中研习思考过的问题,但该论文必须是未曾公开发表或未曾提交给其他的竞赛。如果有论文被发现或被举报确实属于“一稿多投”,该团队将被取消参赛资格或所获奖项,该团队的指导教师也将被取消参赛指导资格。

6. 如何参加IM²C竞赛?

答: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团队经过国家/区域赛的选拔,进入国际赛程。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参赛团队须首先经过中华区域赛的选拔,参赛团队在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委员会的官方网站统一注册报名。报名网址是www.immchallenge.org.hk。

IM²C中华区域赛包括“命题论文”和“自选题论文”两种参赛方式。命题题目将于赛季的开始时间上线;对于自主选题,参赛团队可自主决定论文的完成进度与提交时间,但必须在中华赛区本赛季截止时间之前完成并提交自主选题的数学建模论文。

自主选题既可以是你的团队平时数学建模或STEM实践或研究性学习中独立自主深思熟虑的问题,也可以是你基于观察和调研新发现的有意义的问题;

既可以是你的团队原创性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也可以是你的团队独立自主地对他人已提出或研究过问题的延伸、改进或深化,但无论如何,你们的问题都必须是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而且你们须在论文的问题与背景陈述中,说明问题的来源与你团队的贡献。

参赛队可以自行选择是以命题论文参赛,还是以自选题论文参赛。无论是命题论文,还是自选题论文,都是需要全力以赴才能战胜挑战,取得佳绩。

7. 如何确保命题挑战赛和自主题挑战赛的相对公平?

答:“命题”或“自选题”代表了现实科研中两种主要选题形式。事实上,自主选题挑战赛的模式更接近于学术会议或学术期刊,不定题目,令研究者自由探索和发挥,有利于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中华IMMC委员会相信命题论文和自选题论文各有千秋。委员会将对自主选题论文和命题论文分开评审,并从提交命题论文和自主题论文的队伍中分别选出20-30%左右(或基于提交论文数量的合适比例)的优胜团队,进入IM²C国际赛程。

IM²C国际赛程分为国家/地区评估和国际评估两个阶段。根据国际组委会评审规则,经过中华命题与评审委员会及答辩大评审团的评估,中华区将统一产生各级奖项,并推荐八篇最佳论文至国际专家组评审。

同学们可以看到,竞赛的流程,其实正是类比于专家学者们将自己的科研论文递交评审,以及向区域或国际同行报告的过程。

8. 参加IM²C要缴报名费吗?

答:自2017年起,IM²C中华赛参赛团队须缴纳报名费。IM²C中华赛竞赛每支团队需缴纳100美元的报名费(无论是命题论文还是自主题论文均需缴纳)。报名一经成功确认,报名费将不可退还。国际赛程则免费,晋级国际赛程的团队毋须再另外缴费。IM²C报名费符合并遵循法律规定之非牟利用途。

9. 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有何特色?

答: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即中华IMMC,是国际IMMC的选拔赛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的大中华竞赛。这如同美国赛区通过独立的美国高中数学建模竞赛(HiMCM)选拔出晋级国际IMMC的美国代表队。中华IMMC参赛团队中,根据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专家组的评审成绩,将通常有约20 -30%的团队,晋级IMMC国际赛程。

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命题与评奖上。IM²C将充分体现STEM教育所提倡的数学与科技、工程的交叉融合。IM²C中华区域赛事的联合主办机构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亚太)、香港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HKSIAM)。IEEE是世界最大和最有影响的科技学术机构。IM²C的命题与评审委员会由来自IMMC、IEEE和HKSIAM的专家教授共同组成,他们的学科与专业涵盖数学、科技和工程的不同领域,IMMC与IEEE、HKSIAM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保证了命题与评审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在评奖方面,中华区各参赛团队将有机会以中华赛程论文或国际赛程论文的评审结果,获取区域及国际各级奖项。

每支参赛团队的获奖机会都将是平等的。中华赛命题论文、自选题论文与国际赛论文将分类评奖,你的团队无论是凭中华赛命题论文,或者自选题论文,还是国际赛题论文,都将有机会去竞争中华区域各大奖项。

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委员会作为注册于香港的公益性非牟利团体,是唯一获授权机构,负责IMMC在中华区的命题、评审、选拔等学术性工作。组委会建立学术顾问委员会及专家组,由来自区域内和国际间的知名学者专家组成,致力于为区域内青少年建设一个普惠与共享的创新平台和学术自由空间,以学生为本,在地性与国际性兼容。

首届和第二届IMMC采用单一赛题,即中华IMMC和国际IMMC是同一项问题;从第三届IMMC起,中华IMMC将先期采用独立赛题,增加赛题的丰富性和评奖的多样性,扩大参赛团队的创造性发挥空间,扩大评奖的受益面。

10. 晋级国际赛程的团队在注册团队成员时有何要求?可以重新组合团队吗?

答:参加国际赛程,应经过中华赛的选拔而取得晋级资格,未参加中华赛或未取得晋级资格的个人不能参与晋级国际赛的组队。但是,允许学校根据战队策略需要而重新组合团队。
同一所学校晋级国际赛程的团队允许重新组合队伍。

例如ABCD四同学的团队与ABEF团队先后经过秋季赛和冬季赛晋级国际团队,那么在注册国际赛程时,可以重新组合为ABCD与EF,或ACD与BEF,或ABC与DEF,皆是符合晋级条件的团队。晋级团队会有“同一支团队”或“新的团队”两种组队可能。

对“同一支团队”之定义,指的是保持原有队形;仅减少队员,仍属于“同一支团队”。而增加符合晋级条件的个人新队员,例如ABC与DEF组合,其中DEF则不属于“同一支团队”,是新的团队,因DEF并未作为“同一支团队”经过中华赛的选拔,然而每名队员皆已经获得晋级资格,这时,DEF有资格注册为国际赛程团队,但是,DEF需要补缴他们本应如此组队的中华赛的报名费。此举乃强调和鼓励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注册国际赛程时,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允许更换或增加新队员,即该名新队员在其他团队中通过中华赛取得晋级国际赛资格。

11. IMMC的参赛形式是怎样的?是闭卷考试吗?

答:IMMC采用组队参赛的模式,每支队伍由2~4名来自同一所学校的中学生组成,并有至少一位来自该校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可有来自校外的指导教师)。

赛期间,每支队伍独立自主完成对该问题的数学建模和求解,并撰写和提交一篇研究论文。在此期间,可以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图书馆等工具设施查找资料、处理数据、建构模型和撰写论文,但不允许和团队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在线或者离线讨论,也不能向指导教师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

所以,IMMC并不是闭卷考试,而是开放、自由的探索研究。注意,提交论文后,在赛季结束前,团队成员不可以任何方式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向外界和任何人透露和发布赛题。

12. 指导老师需要全程监督学生完成竞赛吗?学校需要指定员工轮流监督吗?

答:在整个竞赛期间,指导教师需要督导参赛团队遵守竞赛规则和指引,完成竞赛相关程序和步骤。竞赛结束时,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须签署控制表,宣誓严格遵守了竞赛规则和指引。但是,指导教师或学校指定员工的督导应该是“合理的”,应给予参赛同学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支持。

13. 参赛团队成员可以离开学校在其他地方工作吗?可以在课后进行竞赛吗?

答:两者都可以。在竞赛期间,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便利的处所进行论文工作,但应符合学校学习生活规定和社会法规(例如遵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并遵守IMMC竞赛规则和指引,例如不能与团队以外人士就赛题解答进行交流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协助。

14. 参赛团队成员可以使用移动互联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吗?

答:可以,但不能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与成员以外的任何人士交流赛题解答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协助。

15. IMMC竞赛采用什么语言?

答:根据中华区的特点,IMMC实行中英双语政策。中华赛程或国际赛程的论文与答辩可以中文或者英文完成。经国际赛程最终提交到国际评审环节的论文必须使用或翻译为英文。

国际赛程可在竞赛期结束时先以中文提交论文,但获遴选进入国际评审环节的团队必须在规定时间或之前提交论文的英文翻译版。英文版论文必须只是对中文版作文字上的翻译,而绝不能在中文提交之后再作任何内容和数学工作方面的修改。

16. 一名指导老师可以同时指导多个队吗?

答:可以。指导老师可自行决定所指导的参赛队伍的数量。

17. 报名后可以更换团队成员吗? 可以同时跨队报名吗?

答:可以。但不建议团队在竞赛赛程开始后更换队员,特别是晋级国际赛程后的重新组队策略须遵守第9条的要求。在论文提交时要在控制表中注明最后实际的团队成员。获奖证书上的团队成员姓名将以提交的控制表为准。

一次赛季内团队成员只可报名本团队,不可以跨队同时报名多支队伍。

18. 可以给自己团队起队名吗?

答:可以。但在论文中只能出现控制号码,不能出现任何队名、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校名,一旦违反,将会导致论文被取消评审资格。

19. 团队成员可以使用英文姓名吗?对成员的姓名格式有何要求?

答:团队成员可以使用英文姓名,但是其拼写应与成员本人护照或身份证件上的英文姓名一致。获奖团队成员的中英文姓名将印在荣誉证书上,所以成员在注册、报名及控制表中填写的英文或/及中文姓名应该与本人身份证明文件上的一致。

20. IM²C中华峰会是什么?

答:IM²C中华峰会既是中华区IM²C颁奖典礼,也是中学生为主人翁的中华区高规格学术交流盛会。荣获中华赛与国际赛特等奖的团队将获邀做大会全体报告(Plenary Speech)。届时命题委员会专家成员亦将于峰会亮相,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也将出席,与中华区中学师生共襄丰富多彩的学术切磋与交流活动。

IM²C中华峰会包括多个环节:1)获得中华或国际奖的队伍的论文报告与交流;2)区域与国际数学建模教育交流(包括中华区命题挑战赛、自主题挑战赛、国际赛论文评审心得;数学建模与STEM教育趋势交流);3)一线中学教师的经验报告与分享;4)知名专家学者专题演讲。

峰会优秀论文将选送发表于核心期刊之数学建模专栏或在其数学建模专刊发表。

21.参加IM²C中华峰会有什么资格要求吗?

答:没有特别要求,但是因场地的限制,将优先保证IM²C参赛团队的与会机会,此外,只要是对数学建模有热忱,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否参加了IM²C挑战赛,无论是否拿了奖,都可以注册参加。委员会将在适当时间公布具体的峰会日程安排,并开放网站注册。